一、案例描述
个案一:
冒冒,中班女孩,在成人眼里是个乖巧的孩子,幼儿里从不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违反纪律。平日,冒冒总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坐在一边,上课认真听却从不主动发表观点,甚至被老师叫到的时候,回答起来也轻得像蚊子叫。游戏常常巴望小脸等候在一边,当没有同伴来邀请时,只好失望地坐在一边,眉头紧锁。
个案二:
晨晨,大班男孩,个性调皮,好动,喜欢搞恶作剧,经常抢小朋友的玩具。参加游戏非常积极主动,不请自来,但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则一点都不妥协,甚至会抡起小拳头进行攻击。思维敏捷,反应快,有主见,学本领时喜欢插嘴,倾听习惯差,不愿接纳小朋友意见。
冒冒和晨晨,前者胆怯退缩,后者自我,攻击性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群体中被选择度底,属于两种不受欢迎的孩子类型:被忽视型与被拒绝型,在幼儿园里,这两种不受欢迎的孩子占据了一定的比例。研究表明,儿童中同伴地位一旦被确定,那么在整个儿童期中这种地位往往比较稳固,即早年受欢迎的儿童会一直受欢迎,而遭到拒绝和忽视的儿童改变不了不受欢迎的遭遇和消极的社会关系,他们会因此而变得专横、孤僻或害羞,这有些类似于社会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很明显,一个儿童被同伴接纳还是拒斥,对于儿童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原因剖析
为什么在同样的集体中,有些孩子非常受欢迎,有的却被同伴普遍拒斥,甚至没有朋友呢?其实儿童的受欢迎程度有诸多的影响因素:如行为特征、家教方式、儿童的外表、名字、以及老师的认可程度等等。而家长行为方式及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同伴地位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在个案中,我们了解到:冒冒由于个体胆小与内向,在生活上家人百倍呵护,生怕孩子受欺负,孩子独立能力非常弱;但平时家长很少与孩子沟通,孩子有心事不愿表白,并且害怕失败;而晨晨的父母工作比较忙,对孩子比较严厉,平日由祖辈照顾,爷爷奶奶百依百顺,在家里唯我独尊。两人家庭角色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同伴中的交往方式,呈现出两种不被同伴选择的现状。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融洽、民主信任的家庭,孩子往往自信,善与人相处,而专断、粗暴、高控制的家教方式会使孩子往往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同伴关系,受到他人的拒绝。
因而,根据不受欢迎儿的家教现状,展开家教指导就显得非常的迫切。
三、家教指导的策略
(一)诊断——假日小分队。
在幼儿园里,我们往往采取家访、电话网络、家长接待日等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然而这些形式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端:片面。我们能了解到的只是家长视角里看到的孩子,在每一个特定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到底表现怎样,家长又是如何进行教育的,这就不得而知,所以它会导致我们对孩子情况、家教方式把握不到位,难以制定适宜而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
“假日小分队”是我们解决这一弊端的合适途径。它是由家长自发、家委会成员组织、以家庭为单位、以自愿、自主为原则的园外活动团体。活动地点与形式都非常自由,有参观活动、郊游活动、远足活动等等,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对不同幼儿家庭教养情况能进行直接的观测与了解。
我们针对性地对受欢迎孩子与不受欢迎孩子的家长在孩子进行群体活动时所持的态度进行了关注与比较,发现了以下现象:(在此我们暂把受欢迎儿童假设为A组;被忽视儿童的设为B组;被拒绝的儿童设为C组)
A组:家长在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时很放心,他们会偶尔留意孩子的活动情况,对孩子间的游戏表示肯定与支持,并不时掏出好吃的食物或玩具鼓励让孩子分给朋友,当发生争抢玩具的时候,家长并不着急,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B组:家长往往陪伴在孩子旁边,即使没有参与孩子的活动,他们也会时时用关切的目光搜索自己的孩子,随时关注孩子一言一行。他们不断地为孩子找玩伴,当孩子间发生冲突或有危险动作时,会第一时间赶到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C组:这类孩子的家长往往大方地把玩具与食物给大家分享,并和家长们一起聊天,任孩子自由玩耍,对孩子的行动放心。如果出现孩子在抢夺他人玩具时会断然喝止,孩子不听劝阻,当爸爸的会当着大家面挥起大手一巴掌……
(二)干预——多途径的家教指导形式。
1.家教理论加油站。
根据家长间家教理念以及教育技能存在的显著差异,我们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家长们进行教育理论的提升和更新:比如安排受欢迎小朋友的家长和大家进行谈心,在随意的交流中,直接以行动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家教方式,生动地向大家上一节展示课;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鼓励家长们畅所欲言,进行观点碰撞;邀请儿童心理专家来园作专题讲座;利用班级网站宣传家教策略,互相分享家教经验。
2.微格反思共进时。
为了让家长们更直观地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群体中真实表现,我们采用了微格记录的方式。即用摄像机跟踪拍摄了班级里不受欢迎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并针对性地邀请了这些孩子的家长来观看情境录象进行分析与讨论。如闽闽在游戏时受到了大家的拒绝,没有同伴邀请,因为刚才他咬了亮亮,大家都不理他,他感到无助。这时,老师介入,问闽闽原因,闽闽说:“我爷爷告诉我,别人打我,我就要打还。刚才亮亮推我,我才咬他的”这一情境化的片段激起了家长们的反思:它隐藏了怎样的教育观,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在孩子受到欺负时进行适当的指导,怎样鼓励孩子主动交往。通过一次次的探讨与互动,促进了家长教育理念与方式的转变。
3.临时家庭体验会。
这个活动是专为那些平时不受关注、缺乏自信的孩子而推出的社会化策略,活动中我们建议家长用积极的态度,尽量提供孩子交往的机会,以此提高他们在集体中的受欢迎程度。爸爸妈妈可以帮孩子事先设计好邀请卡,让孩子把卡送给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如果怕遭拒绝,可以放到小朋友的橱柜里),邀请他们在双休日到自己家里参加“临时家庭”的活动。当然,在活动之前,父母为孩子准备好需要的玩具、材料和食物。在活动中,由孩子自己协商成立小家庭,安排自己的活动。父母可以客人的身份加入游戏,进行适时的帮助,如和孩子们共同制作糕点,品尝孩子的水果沙拉。在宽松有趣的游戏氛围中,孩子的紧张与焦虑会下降,自信会逐渐展现,慢慢地孩子会合群,并获得同伴游戏的快乐体验。当然,生日PARTY也有同样的作用。
4.个案追踪同记录。
为了更清晰、有效地反应不受欢迎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一份“心理观察档案”,分别由教师和家长共同记录孩子在幼儿园与家庭环境中的行为及相应的教育措施,并且,双方将定期地进行互相交流与沟通,当发现问题时有利于最快时间内进行指导与帮助,制定最佳的教育方案。幼儿心理观察档案的建立,促使了家园干预措施更加有了针对性与互动性,确保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实践证明,家庭干预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转变了不受欢迎儿在同伴中的地位。因为这种方式考虑到了孩子最经常接近的人群和环境,而孩子正是在与环境的互动成长起来的,孩子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是受欢迎的。
(作者单位:宁波市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