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师德高尚”是教师走向优秀乃至卓越的必要前提。其实,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对“师德”这一教师的立身之本有过精辟的论述。
一、教师要时刻牢记自身的“范本”意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耳熟能详的说法,充分说明了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范本”作用。在这一点上,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充分说明了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在教育中的价值。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中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法国教育家卢梭也秉持类似的观点。可见教师真的不能忽视自身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不能让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反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非常注重教师的“范本”作用。他认为,教师修养的最低要求是:一言一行,都没有消极的情形,一饮一啄,都要有正当的意义。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教师的行为不能失范,要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二、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师爱”艺术
“爱学生”,这是很多教师成为优秀教师背后的力量。那么,教育家是如何来论述教师的爱的呢?
“什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呢?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儿童的爱。我坚信: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这便是我的全部教育信念。”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对学生的爱,视作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仰,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教育教学实践,撰写教育教学文章,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教育精神财富。
我国著名教育家斯霞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这就叫对学生的母爱。”斯霞老师的师爱,让她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听课的学生有艺术欣赏般的感觉,并让她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果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在白马湖畔翻译《爱的教育》时所说的话,充分说明了师爱在教育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师爱”的重要价值,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师爱”的艺术,自己的爱要让学生懂,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师爱”的作用。
三、教师要牢固树立自身的“成长”意识
在教育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把“终身学习”作为了师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我国古代的庄子早就提出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且不说今天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唯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避免“本领恐慌”。早在上个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师的自身学习成长方面,就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生卖不尽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进步了。因此先生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要研究学问。
现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也较为突出。陶行知先生在这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认识。他认为,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可见,坚持学习还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式。
今天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已失去了知识权威的地位。因此,教师唯有牢固树立“成长”意识,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教育工作的挑战,提高自身的效能感,更好地享受职业幸福。
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师们不妨“聆听”一下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师德的真知灼见,更好地助推自己走向“师德高尚”的路上。
|